文/平治
古往今来,智者多推崇“静”的力量。曾子言“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,老子说“致虚静,守静笃”,都在揭示:内心平静,方能洞察世事;心若纷乱,行事必失章法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往往平和沉稳,不为情绪所控,遇事皆能从容应对。
小事不躁,方得根基
司马懿任河内郡上计掾时,同僚嘲笑他做琐碎工作,他却,认真对待:登记人口、核实财政、处理百姓诉求,事无巨细皆料理妥当,最终因能力被举荐至中央。正如“天下难事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”,把小事做好,便是成就大事的开端。
反观东汉陈蕃,年少时以“大丈夫当扫天下”为由不扫庭院,被薛勤反问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”。可见,眼高手低者难成大事,能在小事中沉住气,才是修炼本领的正道。
难事不慌,方显定力
曾国藩曾说“处变不惊,从容应对,为处事第一法”。《世说新语》记载,谢安泛舟遇风浪,众人惊慌失措,他却神态自若,待风势加剧才从容提议返回,其镇定气度被赞“能安定国家”。后来淝水之战,他亦凭弈棋定大局,尽显临危不乱的智慧。
诸葛亮去世后,蒋琬面对内忧外患,镇定调度,先稳内政再慑外敌,终稳住局面。这正印证“气定则心定,心定则事圆”:越是危急,越要沉住气,方能找到破局之法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烂事不怒,方避陷阱
佛家视“嗔怒”为三毒之一,因愤怒会让人失却理智。隋朝杨玄感率军入关中时,被弘农太守杨智积当众辱骂,怒而攻城,滞留三日,终被追兵围困而败。他临终感叹“勿怒而兴师”,恰是警示:与烂事较劲,只会引火烧身。
遇烂人烂事,最明智的做法是绕行,而非怒而反击。正如踩入泥坑,与其再踩一脚溅满身泥,不如尽快脱身。制怒不是懦弱,而是守住清醒,避免被烂事拖入深渊。
喜事不飘,方保长久
《西游记》中,唐僧临近灵山时松懈,因贪看灯会被犀牛精擒获;年羹尧战功赫赫后恃宠而骄,终落得家破人亡。可见“乐极生悲”非虚言,得意时若忘形,便易埋下祸根。
真正的智者懂得“无常”:顺遂只是暂时,唯有在喜事中保持自省,才能守住成果。正如刘墉之父赠他“临事而惧”四字,不是胆怯,而是以谨慎之心对待每一种境遇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智慧之人,从不在情绪中沉浮。小事不躁,是扎根;难事不慌,是定力;烂事不怒,是清醒;喜事不飘,是通透。守住内心的平静,方能在世事变幻中,始终行稳致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